今天是:
 
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涉外事务 > 国际惯例和外事礼仪
涉外事务

国际惯例和外事礼仪
[  来源:外事科    发布日期:2018-03-14  ]

一、六条国际惯例
第一条 维护形象,不卑不亢。
在国际交往中人们普遍对交往对象的个人形象倍加关注,并且都十分重视遵照规范的、得体的方式塑造和维护自己的个人形象。主要表现在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方面。
第二条 求同存异,入乡随俗。
要承认中外礼仪和习俗的差异性,都有自己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谈不上什么优劣之分。
第三条 信守约定,注意礼节。
在正式的国际交往中,必须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约定的时间,一定要到,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定要遵守。
第四条 热情有度,不必过谦。
同外国人打交道,不仅要热情友好,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分寸,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第五条 尊重隐私,不宜为先。
在国际交往中,普遍认同的隐私有: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身体健康、家庭住址、个人经历、信仰证件等,一般不主动问这些问题。
第六条 女士优先,以右为尊。
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重要礼仪原则,主要适用于成年异性之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候。LadiesFirst,大家可能都听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三个基本涉外礼节
(一)见面
1、初次见面。初次见面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自我介绍。给别人介绍时应先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子介绍给妇女。介绍到具体人时,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点。介绍时,除妇女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和会谈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自我介绍时,应先讲明自己姓名身份,再请教对方。
2、交换名片。经介绍或双方握手后,可交换名片。交换名片时,应双手或以右手传递,接过名片后,一定要通读一遍,以示尊重,并能确认对方身份。若未备名片,接受名片时,应向对方致歉并尽可能弥补。
3、握手礼。握手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暄致意。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握手时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男士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年轻者对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则应稍稍欠身,以示尊敬。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即可。多人同时握手时不要交叉、待别人握手后再伸手。握手时双目应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要看着第三者握手。
(二)称呼
1、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女士称夫人、女士、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未婚女子通称小姐。不了解婚姻情况的女子可称小姐或女士。
2、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为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或大使,称阁下。
3、郡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为殿下。
4、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同时也可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卡特教授、法官先生、马丁博士等。
5、对军人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如莫利上校、上校先生。
6、对服务人员一般可称服务员,如知道姓名的可单独称名字。但现在很多国家越来越多地称服务员为先生、夫人、小姐。
7、对教会中的神职人员,一般可称教会的职称。
8、凡与我有同志相称的国家,对各种人员可称同志,有职衔的可加职衔。
(三)着装
1、着装场合:着装分为正装和便装,在不同的场合着不同的装束。涉外活动大致有三种场合。
公务场合:以庄重、保守为总体风格。着装宜为套装、制服或者套裙。男装宜为深色或灰色的西装套装、制服。女装宜为单色的套裙、连衣裙或者制服(少数民族可着少数民族服装)。外国人眼中,西装、裙装是正装。
社交活动:以时尚、个性为总体风格。在宴会、舞会、音乐会、拜访以及聚会等常见的社交场合,宜着时装与礼服。
休闲场合:以舒适、自然为总体风格。往往可以由人们自行其事。在休闲场合,运动装、牛仔装、夹克衫等最适当。若身着套装、套裙、便会显得不协调。
2、着装原则:在正式场合,应当有意识地令自己全身衣着的色彩,在总量上限制在三种以内,即“三色”原则。
①男士着装原则:掌握三一律,即男士在涉外场合着正装时,应当尽可能地使自己的皮鞋、腰带以及手包为同一颜色,并且以三者同为黑色最佳,越是有身份者,在涉外活动中越要注意这点。在正式场合,男士要穿深色单排扣西装、白衬衫和黑色皮鞋。
②女士着装原则:女士着装的原则与男士无较大区别,以庄重与大方为主。女士着装中,裙式装被公认为最恰当的外事女装,既不失女性本色,又能体现庄重与大方。

女士着装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分时髦,“薄、透、露、短”或者裸露胸、肩、脐、背、脚趾、脚跟等,这些均是外事场合不雅不得体的。

三、外交部礼宾知识

网站链接: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http://www.cpaffc.org.c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国专家局